数字科学学院达行八闽团队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立达青年用好社会大课堂,引领立达学子在福建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前往泉州市开展头戴簪花,身担非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拜访传承人黄晨老师:
探寻簪花围的指尖密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簪花围的精髓,蕴藏在传承人代代相传的指尖技艺之中。为了深入解码这门古老艺术的奥秘,达行八闽团队怀着敬意专程拜访了蟳埔村的簪花围技艺传承人黄晨老师。传承人不仅向同学们娓娓道来簪花围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更毫无保留地展示了其核心的“指尖密码”。这场面对面的探访,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簪花围作为“活态”遗产的生命力所在,正是源于这些掌握在传承人指尖的精妙密码。
居民访谈:
倾听簪花背后的生活史诗
簪花围不仅是舞台上的艺术,更是融入蟳埔人血脉的生活印记。为了捕捉这项非遗技艺最鲜活的温度,团队成员们深入村巷,俯身倾听当地居民讲述他们与簪花围的故事。这些质朴而深情的讲述,串联起一部关于蟳埔女性、关于渔村生活的“生活史诗”。同学们在访谈中真切感受到,簪花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装饰功能,它承载着代际情感、身份认同与坚韧乐观的生活哲学,是闽南文化精神在寻常百姓家最生动的注脚。
团队互簪:
非遗之美在青春发间绽放
同学们拜访簪花围技艺传承人开启簪花“一日学徒”计划。非遗传承人首先向同学们演示了传统的簪花围是如何完成的,再耐心地逐一教导同学们如何盘出海螺状发髻与编发技巧,同学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逐步构建簪花围的造型。传承人还向同学们传授了层次搭配、疏密调节等技巧,让簪花围不仅美观,还能稳固地佩戴在头上。在同学们完成初步制作后,传承人对作品进行细节调整,让簪花围更具层次感和艺术感。亲手打造的簪花围,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课堂:
点燃下一代对传统的兴趣
守护非遗的未来,关键在于薪火相传。团队精心策划并走进当地社区暑托班,为青少年开设了生动有趣的簪花围非遗课堂。课堂摒弃了枯燥的灌输,转而采用故事讲述、图片展示、互动问答和趣味游戏等方式,将簪花围的历史、寓意和美学娓娓道来。孩子们瞪大好奇的眼睛,被色彩斑斓的花饰和背后的渔家故事深深吸引。课堂结束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被点燃的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初步认同。这颗小小的火种,正是未来传承的希望所在。
童心巧手,传承未来
为了让非遗的种子在更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团队特别组织了面向儿童的“小小簪花匠”体验活动。在传承人和队员们的耐心引导与手把手帮助下,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尝试着完成简化版的簪花围制作。他们认真挑选喜爱的颜色,小心翼翼地模仿着“盘发”的动作,尽管手法略显笨拙,但那份专注与投入令人动容。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也许不那么完美却充满童趣的“作品”,孩子们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寓教于乐的体验,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动手创造的快乐,更是在他们心中悄然埋下了亲近传统、热爱本土文化的种子。一双双小手笨拙却真诚的尝试,正是非遗走向未来最动人的序章。
活化传统,赋能新生
在深度体验与理解簪花围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团队积极思考如何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新生。他们充分发挥数字科学和艺术设计专业背景与创新思维,启动了簪花围非遗文创IP的设计项目。团队成员深入研究簪花围的视觉元素、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尝试提炼其核心基因。通过手绘草图、数字建模等方式,构思设计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和传播需求的IP形象及系列衍生品概念。这项创新实践旨在探索非遗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活态”传承路径,用创意设计架起沟通古今的桥梁,为簪花围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广泛人群的关注与喜爱,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双重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