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上午,任丽杰副教授(上海海关学院心理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副教授,全国生命教育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者,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学校心理抗疫先进个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在上海立达学院1106教室开展了一场主题为“精神卫生法框架下,辅导员对特殊学生的识别与应对”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本次会议由学生处处长洪君主持,各学院书记、全体辅导员老师和学生处全体人员参与。
任丽杰副教授主讲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危机干预系统、如何识别高危人群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的条款进行解读。
讲座一开始,任丽杰副教授便对千禧一代的大学生心理特征做了分类分析,任教授说:“00后的大学生在自我表达方面有很强的掩饰性,他们会在家长、老师同学面前表现的阳光积极,但是在人后却往往有很低的自我评价。另外,00后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情绪还不能自如的掌控,往往一件小事没有办成,心态就崩了。”同时,任丽杰副教授还提出:“这一代的大学生还有另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有病看病’。他们对心理疾病接受程度较高,有的学生来咨询的时候对自己的心理疾病是十分了解的,能够准确的说出他们病症,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和变化,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之后,任丽杰副教授多个方面地对高危人群进行识别,如:遭遇突发事件(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恐怖刺激)的学生、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过大的学生、人际关系、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等等。任丽杰副教授用案例的形式对特定高危人群进行分类解读,引起了场下辅导员老师们的深切共鸣。
辅导员老师们纷纷就各自在日常心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对任副教授进行了提问。任丽杰副教授则针对老师们提出的不同的特殊突发危机事件,从法律的角度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
此次心理讲座干货满满、氛围融洽、互动频频,学生处处长洪君总结指出:此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全面梳理了如何对心理高危群体的识别、应对、干预。对我们全体学工队伍一次心理健康辅导质的提高,要求全体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们也要担起心理咨询责任,加强学习发挥集体力量。关注高危群体、分析高危人群的特点,借力打力,保持初心,三全育人。